为什么心灵鸡汤类的文章那么火?


2997 views

2017-01-14 01:03:02

大概是十年前,美国有个叫坎费尔德的中学教师,陆陆续续出版了一些了的励志丛书,这就是我们后来见到的《心灵鸡汤》。起初是适用于大部分人的经典小故事,或是思想的共鸣,或是情感的共振,或是心灵的慰藉,导致该系列一炮走红。作者很快意识到大众市场之外的小众读者,趁热打铁,分门别类出版本了针对不同人群的励志说教,正因为对不同人群,不同地域的合理定位,使得该套系列丛书风靡全球,他本人也从教师变成了闻名世界的顶级励志大师。 这便是心灵鸡汤的由来,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,倾向轻度阅读的人越来来多,鸡汤书籍应时而变,成了短片励志的各类文章。因为爱好的人多,鸡汤作者也蜂拥而上,各行各业都参与到创作中来,白领有办公室政治,蓝领有技术控逆袭,新晋父母有养儿育儿经,青年人有各种致富传奇商业神话,中老年有各种养生宝典生活贴士,凡此种种不胜枚举。那么这些文字为什么那么火呢? 首先是历史与文化的因素,作为文明古国的继承者,我们对文献资料有特殊的情节,尤其对深邃难懂的古代典籍有莫名的崇敬。无论先贤是否真正的智慧不凡,我们取经只是为了过好今天,所以读书不求甚解,于事不做深究,就成了大部分的人生哲学。正是不研究不知道,一研究吓一跳。今天流行的《周易》是孔子牌的鸡汤,其中“自强不息”更是激励两千多年的民族励志,《道德经》是王弼牌的鸡汤,《庄子》真书当中存伪篇,真篇之中存伪事,却也一股脑的全部流传至今,再者《鬼谷子》、《鹖冠子》、《慎子》竟跟其人其事相隔甚远。一则辨真去伪太难,二则我们自有汲取智慧的办法。古人读书不尽是真,读完再述,后人再读其述,这就是历史与文化下的全民喝鸡汤了。孟子明白其中道理,两年多年前就提出喝鸡汤的正确姿势:“尽信书,不如无书”。 其次是当前的社会环境因素,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,物质文明不断再创新高,社会的日新月异使人们疲于奔命,高节奏的生活使人们在精神文明创造中力所不及,市场经济的冲击下,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忽视了精神与物质的不协调。中高产阶级需要文化的提升,思想的升华;待富阶层需要精神上的鼓舞,创造财富的指引;奋斗中的人谁没有喝过卡耐基、比尔盖茨牌的鸡汤?二十多年前邓小平料到这种问题,并提出方法“两手都要抓,两手都有硬”的指导方针。 再次是读者与作者双方面的人为因素。读者想要获取文化却不想专门研究,想要得到智慧却懒得深入思考,想要获取各种技能却苦于没时间系统学习。凡此种种,都被作者了然于胸。他们擅长投其所好,给小青年对未来的无限憧憬,给失意人温情关怀和鼓励,给迷茫的人拨开云雾。或是理性的,或是感性的,他们总能找到与读者的共鸣。 最后,为什么大家都开始反鸡汤了?再好的鸡汤也不能天天补,何况有的鸡汤有添加剂。马云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澄清自己没有能力煲出马云牌鸡汤,那么我们读的都是些啥?那些一直“咕嘟咕嘟”冒着热气的各类心灵鸡汤,要么将名人轶事断章取义,要么是烂俗恶搞,要么是些老掉牙的早看过好多遍的故事。于是需要创新,反鸡汤牌励志段子应运而生,去除了那些不该有的添加剂,赤裸裸,血淋淋的揭露真相,鞭挞事实,比所谓的心灵鸡汤更励志。 无处不在的鸡汤,无论是支持或反对,没有人可以避开它的影响力,除非到深山老林与世隔绝。值得我们思考的是,如何在汲取营养的同时过滤其杂质?在滋补灵魂的时候如何分辨心灵砒霜?

上一篇:如果看不清未来,不如把握好现在

下一篇:我们都在一程路上温暖过

扫码与我联系

★ ★ ★ ★ ★

“感谢你的鼓励与陪伴,我们的坚持才有意义”

创新与发展 – 优客记录保留所有权利

站内搜索 鄂ICP备16016329号-1 鄂公网安备42022202000038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