还等什么?从现在开始,积累你的资源


2157 views

2016-05-23 00:53:40

文/阿柯 之所以写下这个标题,其实是为了提醒自己。最近发生的一些事,让我深刻意识到,自己在积累资源方面简直是彻头彻尾的反面教材。写下自己的一点体会,供诸君参考,避免重蹈我的覆辙。 01 从学校毕业后,我进入一家媒体做记者,专事人力资源领域的报道。几年里,我采访了无数的在校大学生、创业青年、职业导师、企业 HR、劳动法专家,在求职、创业、深造、职场生存、企业管理等方面均有涉猎,累计发稿量一两百万字。 最近,我因故需要用到这段经历,却突然发现,几次搬家辗转,自己几乎丢弃了所有的样报;搜索网络,因时日过久,只能收集到寥寥几十篇稿件,不到发稿量的十分之一。不要和我提原始的电子文档,这些年,我电脑都换了好几台了。 长久以来,这段职业经历只停留在个人简历上短短几行字的描述中,我从来没有意识到,我用什么,来证明这段岁月真的存在过? 更不用说,我采访过那么多社会角色,和那么多的智者交流过,了解过那么多不同性质的企业文化、职场世情,可录完音,写完稿,按下邮箱的“发送”键,这一切便成了与我无关的过往,“别人的故事”。我很少认真地思考过,这些案例、观点,于我自身能有何借鉴意义?若有一天易地而处,我该如何处置? 后来,我离开媒体,进入企业,开始一点一点亲身体会职场的迷人与残酷,因经验不足跌了许多跟头。躲在洗手间偷偷淌猫尿的时候,我会遥想起当年采访过的那个某某。那时,他对这种事是怎么解决的?想不起来了,就连他的名字、面目也是一片混沌。那段岁月就这样消逝无波,连同那些人、那些话、那些事、那些文。 你看,我本来拥有得天独厚的媒体平台资源,应当比一般职场新人更快地成熟,但因为年少轻狂,因为不长心不长脑,反而比别人平白多走一段弯路。 02 求学时,我写过一本书。对,没错,姐也是出过书的人! 那是一本走学术路线的书。写书的经历,并不那么愉快。将近半年时间,白天泡图书馆,查阅各种文献资料,整理思路,构建框架,晚上再赶稿到凌晨两三点。天天如是,呕心沥血。 这么投入地去写,自然是希望展示自己的研究能力,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增加砝码。甚至禁不住幻想,万一出版之后能够热卖,自己在圈子里出了点小名该怎么办?事实证明,我真的想太多了。 书出了之后,也不知是太高冷、太学术,还是别的什么原因,总之无人问津。我连一分钱稿费都没有拿到,出版社朝我家邮寄了几十本样书,就算两不相欠了。我妈在家里看着像小山一样的书堆发愁:垫桌子太厚,当凳子坐太晃,就算当引火的工具,还嫌不如报纸。后来,老妈一股脑儿卖给了废品收购站,只留了两本做个念想。 刚出社会时,我还把它放在简历上,后来发现看简历的人全都熟视无睹,慢慢地,它就从简历上默默爬下来了。一不读博士,二不搞研究,评职称只看论文,谁管你写过什么书——也是,现在出书的人太多了。 前些天,我突然在书架上看到了尘封已久的它。就那惊鸿一瞥,我脑中犹如电闪雷鸣。日以继夜的艰辛,付梓时的喜悦,无人喝彩的失落,全都涌到了眼前。翻开书,读着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句子,心中百感交集。 我突然萌发一个念头,现在是自媒体时代了,传播渠道和速度都不可同日而语。如果我把精华章节摘录了放到网上,也许能引来几个同好也说不定?也许能对个人品牌添砖加瓦也说不定?这样也算对得起当年的一番心血了。 然而,狗血的事情再次发生了:我发现,找不到这本书的底稿了。我又一次浪费了我的资源。 03 类似的蠢事我不只做过这两件。 我曾经写了两年的育儿博客,断更后,忘记了用户名和密码,于是那批博文找不到了,随之丢失的还有一批当初互动频繁的妈妈朋友。 我还是新浪微博的最早期使用者,后来微信当道,便渐渐废弃了微博。现在已经找不回当初的账户和辛苦积累来的粉丝。 我自己也不知道,随手丢弃的这些东西,里面是否藏着对我至关重要的人脉资源、工作机会、教育机会,或者其他。 即便没有丢失这些机会,我的写作能力、思考能力也受到了伤害。写作的过程,就是思想输出的过程。持续写作的人,思想必定是深邃的。而我时断时续、随意抛弃的习惯,令我不能在坚实的基础上保持进步。几年下来不仅写作能力大踏步后退,对生活的思考也浮皮潦草。 我曾自诩“风一样的女纸”,对什么都不留恋。来也好,去也好,挥一挥衣袖,不带走一丝云彩。现在想来,这不是洒脱,而是愚蠢,是懒惰。懒得去积累,懒得去坚持,懒得去思考。典型的猴子掰玉米,掰一个扔一个。 这些天痛定思痛,我悟到些东西:经历即财富。无论是苦的痛的,乐的甜的,成功的,失败的,凡是记录了我们过往足迹的,都是我们的资源。就像对经历过战火淬炼的男子来说,伤疤就是荣誉;对在人生路上奋力前行的我等凡人来说,经历就是勋章。怕就怕一个脚印都没留下,一个人生命题都没好好思考。苍白空洞的人生,才是最失败的人生。 04 这两天我一直在琢磨,我都这把年纪了,从现在开始积累资源,晚不晚?昨天看到一句话,简直瞬间点亮了我的人生。 那句话说:“对你想做的事来说,现在是最早的时间。” 我毫不犹豫地把这碗鸡汤一饮而尽。 我听说这个平台上 80% 以上的朋友都是 90 后,甚至不少是 00 后。年轻的朋友更要趁早积累属于自己的资源。不要觉得自己还在读书或初出茅庐,就没有资源了。我所能想到的: 首先当然是作品资源。来这里的都是爱写作的人,请一定好好留存自己的作品,哪怕是现在看起来不那么精致的半成品,必定对将来大有裨益。如今和文字撰写、创意设计、IT 相关的工作,不管是求职,还是谈生意,甲方基本都要求展示作品或案例。若你能捧出一本厚厚的作品集,或者进行几十页 PPT 的案例展示,绝对能秒杀那些两手空空的乙方。我就有师弟凭着一本剪报集进了中央级媒体;也亲见过一家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,拿出一本分量十足的设计作品集,赢得了一次竞标。 当然还有人脉资源。我曾经是个典型文艺女青年,自命清高症都到了晚期。不热衷于结识朋友,更愿意享受孤独。即便是对上司、下属,也只奉行“君子之交淡如水”。年纪渐长,太多的亲身经历告诉我,一个人的成就高低,他的人脉质量绝对起到决定性作用。我自己做招聘、招标后才发现,“有人推荐”绝对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。因为这个中间人,用自己的信用为被推荐者做了背书。比起没有任何信用背书的人,得到推荐的人优势多了不是一点两点。我等既拼不了爹,也拼不了干爹,还自命清高,拒人于千里之外,简直就是作死。积累人脉不等于谄媚阿谀,抱着一颗真诚的心,放开自己一些,一些就好。家人亲戚、学校里的导师、实习时的带教老师、工作中的直接上司,是最唾手可得的人脉资源。网络上结识的朋友,如果志同道合,值得信任,也请好好维护。甚至要多主动去结识可能对自己有用的陌生人。 社会经验的积累也很重要。旅行,勤工俭学,实习,投身社会公益,创业,开办自媒体……经历的事情越多,看到的人生侧面越多,对生活的思考越厚重。走出宿舍,走出家门,走出格子间,到更广阔的生活中去体验,去思索。我曾采访过一个 23 岁的创业者,他的思考深度,超过一般 30 岁的人,他也直言自己从不和同龄人一起玩儿,没有共同话题。这和他多年的创业经历分不开。 最后,别忘了积累那些一闪而过的灵感、创意、观点。我有个上司,有事没事总是对着手机说个不停。终于按捺不住好奇跑去问他,他笑着说,他任何时候想到一个新鲜的点子或者论证的思路,绝不会耽搁一秒钟,立刻用语音录下,晚上再整理成文字。他打开一个文件夹,里面密密麻麻都是他的“灵感们”,用日期清清楚楚地标注、排序。他笑说,你们觉得我的 PPT 做得还不错,其实我为之积累了整整一年时间。我恍然,我用一个通宵突击出来的 PPT,当然不如人家用一年时光慢慢熬的来得醇厚。 啰啰嗦嗦说了这么多,无非希望朋友们以我为鉴,抓紧时间积累,少走点弯路。青春宝贵,陟遐自迩。与君共勉。 阿柯,生活记录者,经验分享者。

上一篇:把生活慢慢修成自己喜欢的样子

下一篇:如何去衡量和看待设计师的工作能力?

扫码与我联系

★ ★ ★ ★ ★

“感谢你的鼓励与陪伴,我们的坚持才有意义”

创新与发展 – 优客记录保留所有权利

站内搜索 鄂ICP备16016329号-1 鄂公网安备42022202000038号